2015年是灾后恢复重建决胜攻坚之年,宝兴县结合灾后重建产业发展需求,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川农支撑”的思路,始终把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放在首位,以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引进转化为重点,深入推进与四川农业大学的交流合作,大力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灾后重建有机结合,不断推动县校合作向纵深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
将县校合作纳入科技工作重点,成立了由县委联系领导为组长,县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县校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层层落实责任,每年定期召开2次县校合作会议,研究和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将县校合作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全面保障县校合作经费落实到位。
二、围绕农业产业灾后重建,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基地建设
(一)围绕主导产业,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依托川农大交流平台,结合产业规划市场和群众需要,充分利用其科技、人才、成果的强大优势,精选产业项目,为企业、个人申请专利、成果鉴定、合作研发等服务。2015年申报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8个,目前已立项3个,成果鉴定2项。
(二)围绕“五雅”产业,稳步推进基地建设。
根据宝兴县产业发展,与四川农业大学共同组建地方专家团队,每个基地从学校派驻3名专职工作人员到实地进行工作指导;同时有效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充分保证示范基地的运行经费和必要的科研项目经费。积极探索“地方政府出政策,学校出人才和技术,企业出资金”的共建特色产业基地模式,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2015年,共建了灵关华重楼种子繁育基地,蜂桶寨川牛膝宝膝1号繁育基地、大溪乡中药材创新基地、陇东镇名贵养生中药材种植基地4个,硗碛林麝养殖基地、藏香猪品种改良和健康养殖基地、高山有机牦牛品种改良基地3个。同年10月,省科技厅专家一行深入宝兴调研,给予了充分肯定。
三、构筑产学研合作平台,全面深化与高校的战略合作
2015年,先后出台了《宝兴县县校合作管理办法》、《宝兴县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专项改革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做到了有安排、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开展县校合作工作。全年,共计投入县校合作资金80万元,合作开展了高山有机名优茶加工技术集成及产品研发、良种山羊早宝兴的引种与规模化养殖技术集成、LED单薄段光源杀虫灯在宝兴中药材植物上的应用等7个项目,研发了有机绿茶、黄茶、红茶和藏茶4大类,特别是宝兴高山有机名优茶加工技术集成及产品研发项目获得市级科技成果鉴定,切实发挥了县校合作优势,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和推广作用。
积极组织参加四川农业大学技术交流会、技术信息发布会,为企业牵线搭桥,引导企业与川农大的合作,积极促进川农大新成果、新技术到宝兴转化应用,将川农大作为推动全县科技信息需求和成果转化的平台。2015年,从川农引进科技成果2项,新技术3项,建立产业技术联盟3个,有力促进了县校合作持续深入开展。
四、加强科技特派员队伍工作,完善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建设
2015年,制定出台了《宝兴县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从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动科院、食品学院、园艺学院聘请从事中药材种植、动物遗传育种与繁育、有机农业生产加工、病虫害防治等专家、教授18名作为宝兴县科技特派员,并从县相关部门聘请农业方面技术员12名作为地方科技特派员,充实完善了专家大院和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形成了“洋专家”带“土专家”的现代科技支撑体系,实行了科技特派员“一对一”联系乡镇基地项目制度。
全力推动农业科技在农业的应用,高标准建设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基地,解决技术、人才短板问题。全年开展走访调研100余次,咨询走访专家90余人次,深入企业、基地进行技术指导40余次,解决技术难题30件,开展服务260余人次,召开技术服务培训会12次。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6 蜀ICP备19027106号-1 川公网安备 51180202511931
主办:雅安市科学技术局 地址:雅安市行政中心 邮编:625000 电话:0835-2222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