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四川农业大学深厚的学科底蕴和强劲的科研实力,市校双方建立起“总站—区(县)产业服务中心—乡(镇)特色产业服务站”三级科技服务体系。今年正值“十四五”收官之年,市校合作将不断拓展科技合作领域,持续推动校地科技创新共赢。
一是聚力核心技术攻坚,提升产业创新能力。聚焦农业等产业链关键环节,联合开展产学研、产业链条延伸、产业层次提升等科技合作,累计实施400余项市校、县(区)校科技项目,投入项目资金7000余万元。通过项目建设,制定了“五雅”产业技术日历,攻克了枇杷防冻害技术等难题,集成并示范种(养)殖技术200余项。2025年,市校合作技术攻关领域将纵深向人工智能、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轻纺等重点产业链拓展。
二是聚力科创载体建设,提升区域创新策源力。支持组建四川省农业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蒙顶山茶产业技术研究院、雅安市农产品微生物组学与食品新质加工重点实验室等省市级创新载体22个。其中,四川省智慧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研究,突破了目前国产智能农业装备及软件开发等方面的技术瓶颈,实现西南丘陵山区智慧农业装备领域质的飞跃。2025年4月,市校合作协调会上双方达成共识,在建强科创载体将重点培育我市省级重点实验室及中试研发平台。
三是聚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焕新动能。截至目前,联合组建茶叶、花椒、冷水鱼等科技示范基地137个,雨城区藏茶、荥经县天麻等农业科技专家大院22个,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300余项。2024年以来,联合举办市校合作成果展暨资源对接会,展示科技成果60余项,发布科技技术、人才需求300余项;举办科技赋能茶产业成果对接会,发布茶产业“四新”科技成果12项,对接企业需求18项。
四是聚力科技智囊团打造,提升科技服务质效。选优配强科技特派员209名,联合组建8支“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为全市30个重点乡镇、526个村把脉问诊,提供全方位产业技术指导和科技咨询服务。2024年以来,科技特派员服务县(区)产业级各类科创主体300余场次,培训各类农业从业者超2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