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助力“天府粮仓”秋粮稳产增产
来源: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打印
【字体:

春播秋收,秋风轻拂中,天府之国迎来了一年令人期待的秋收季。

一派丰收景象背后,有着四川农业大学科技人员的智慧和汗水浇灌,他们以科技的力量,尤其是通过“良种”、“良技”、“良机”方面的创新与有机结合,为保障“天府粮仓”秋收稳产增产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优质良种夯实“丰景”根基

“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强调过种子之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良种是夯实“天府粮仓”的底气所在,也是川农人长期坚持、持续发力的重点。

我校选育的多个优良水稻新品种在西南稻区得到广泛推广,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农学院黄富研究员选育的水稻“宜香优2115”和“川康优2115”表现优异。“宜香优2115”作为近年来川米品种的“一面旗帜”,被选为打造四川优质大米名优品牌的优选品种,同时也被国家确认为长江上游超级稻品种。目前,它已累计推广面积近3000万亩,生产优质稻谷100多亿公斤,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超过100亿元。在汉源县九襄镇新阳村,“川康优2115”作为新主角,以其更高产、更稳产、更抗倒的特点,成为继“宜香优2115”之后的又一个超级稻新星。

玉米也是秋粮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今年有三个主推品种的种植面积至少占到西南地区玉米总面积的10%,推广效果良好。其中“川单99”约300万亩,“优迪899”约200万亩,这是目前西南地区推广面积最大的两个玉米品种,此外还有“荣玉88”约有100万亩。“今年西南雨水较丰沛,玉米是大丰收!”玉米研究所党委书记、“优迪899”选育主持人兰海教授高兴地表示。他所在的团队利用全基因组选择技术构建了西南玉米区域新的杂优模式,成果最近已经发表。他们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该技术选择和大田试验,成功选育出一系列新品种,突破性品种“优迪899”正是其中之一。这个品种今年在宜宾筠连县,200亩连片示范平均亩产创下当地最高产纪录,达到820.6公斤。

据统计,近十年,川农大作为第一完成单位通过国家审定的各类新品种173个,其中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大麦、青稞、马铃薯、油菜等粮油作物有113个,占比超过六成,适应西南特殊生态环境的突破性作物新品种有10余个。这些新品种无不为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夯实了种业根基。

精准良技保障稳产增产

藏粮于技是国家战略举措,也是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长久以来,川农人一直致力于通过对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深挖生产潜力,为秋粮丰收贡献了卓有成效的保障。

我校自主研发的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3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助力四川大豆产量由全国第12位提升至第3,在全国范围重点推广。今年,我国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四川省将提升单产水平列为全省粮食生产首要任务,同时也首次启动了“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行动。为落实相关行动要求,川农大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团队在负责人杨文钰教授的统筹下,提前谋划,根据产量目标进行系统性设计,从播种到后期管理,将大豆单产提升要求落实到了生长全程各个环节,有效保障了现有条件下产量最大化提升。同时,团队狠抓全省6个国家级大豆整建制推进示范县的样板建设工作,确保整体技术到位,持续扩大新技术的辐射面和影响范围。针对今年的持续高温天气,团队也及时提供抗逆、水份管理等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进行技术扶持。“去年我们的大豆亩产突破了200公斤,今年虽然前期受气候影响,但很有希望超过去年水平。”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南方区域高产栽培岗位科学家雍太文表示:“接下来,我们会全力做好大豆结荚期的管理,确保后期产量,争取在全国有更多单产高产典型案例。”

任万军教授团队的杂交稻高产高效机插栽培技术,通过集成应用宜机水稻品种选配、齐苗壮根育秧、“减穴稳苗”群体配置和肥水一体化管理技术等,实现了水稻生产的高产高效。在广安区,这一技术的应用使得百亩超高产攻关片的平均亩产达到了833.86公斤,千亩示范片的平均亩产达到了777.21公斤,均创广安历史新高。而前不久就在汉源县,这一技术的应用结合良种“川康优2115”,使得百亩超高产攻关片的平均亩产更是达到了964.9公斤,最高亩产达到1062.6公斤,刷新了四川省水稻机插栽培百亩攻关单产的新纪录。

据统计,仅2023年,四川农大就有31项技术入选四川省年度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占到全省主推技术的27.9%。

智能农机引领秋收新风尚

秋收时节,在四川广袤的平原和典型丘陵山地,玉米、大豆联合收割机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们的研发和推广使用不仅大幅提高了收割效率,还减轻了种植户的劳动强度,让秋收变得更加轻松和高效。

配合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我校同时自主研发了系列配套的农机。其中,玉米联合收割机高效,一小时能收获5-8亩地的玉米,一天40-50亩能轻松拿下;它也省事,宜机收玉米含水量低于27%时,能直接加工成籽粒,配合烘干机使用,做到机收减损同时又大大节省了劳动力。还有在全国首先着手研制的中小型大豆联合收割机,效率可达3-5亩/小时,顶得上20个普通劳动力;且它仅有1.6米宽,不仅适用于带状复合种植的大豆收获,也广泛适用于四川的丘陵山地,目前已经在中江、达县、遂宁、绵阳等多地使用。据了解,今年秋收期间,全省投入大豆联合收割机超过100台。

长期以来,川农大科技人员坚持产学研、农科教、育繁推相结合,坚持“良种”、“良技”、“良机”等的综合应用,助力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提高呈现“良效”。据了解,川农大依托布拖马铃薯、永丰水稻等科技小院,一体推进新品种、新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引进或培育新品种 60余个,推广新技术 80 余项,已服务地方创造产能超20亿元。同时,学校还通过持续深化与成都、眉山、达州、凉山州等地务实合作,共同打造天府粮仓核心区、示范区和样板田100万亩。近年来,川农大自主研发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3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主推品种水稻 “宜香优2115”、玉米“川单99”,推广面积均居西南地区第一;入选省农业主导品种21个、主推技术 118项,9项次品种(技术)入选国家级主推序列; 2023 年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重大引领性技术1项……这些工作是四川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使命未达,奋斗不息,川农人还将继续为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贡献更多力量。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