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宝兴县地处雅安北部,处于川西高原边缘,境内大部分是高山河谷,一直以来就存在科技基础薄弱,科技投入有限,民众科技意识淡薄等不利因素,而且先后经历了“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芦山强烈地震,本就薄弱的科技基础更是雪上加霜。在科技界,“马太效应”特别明显: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科技发挥的作用也就越大,争取的项目和资金也就越多。反之,则是恶性循环。宝兴,作为一个边远山区县,不是所谓的“发达地区”,那么,宝兴如何破解这一魔咒,紧紧抓住灾后恢复重建契机,紧密结合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积极争取科技项目,着力引进外资外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驱动战略作用,推动我县产业重建和经济发展,我们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科技发展现状
2013年,宝兴县科技局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力开展灾后重建各项工作的同时全面推进各项科技工作,以灾后产业重建为契机,以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为重点,紧密结合我县发展规划,积极在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道地药材、特色农业和科技平台搭建方面下功夫,强化领导、健全制度、狠抓实效,截至2013年9月底,累计完成项目申报12个,实施10个,储备14个,已完成道地川牛膝、重楼、厚朴、白术等中药材规范化种植20000亩,有机茶叶和菊花种植15000亩,特色养殖牲畜60000余头,不断完善“院校+企业+基地+市场”的技术服务模式和“政产学研用联合”的“宝兴模式”,建立建成宝兴县云竹生产基地、灵关重楼生产基地、灵关有机茶叶生产基地、陇东新江村猕猴桃生产基地和五龙生态核桃生产基地、道地川牛膝生产基地等六大生产基地,预计年产值将达到42000万元,带动农户8000户,人均增收500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科技投入有限。受经济发展和财政体制影响,宝兴财政科技经费投入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企业用于科技创新的费用也较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技创新的发展。二是对科技工作认识不足。过去,受各种因素影响,宝兴科技工作的成效不明显,社会对科技工作认识不足,导致科技工作一直处“边缘化 ”。三是部分企业对科技创新工作重视不够。宝兴地处山区,高新技术企业少,多数是粗放式经济增长的传统工业,部分企业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权创造等方面缺乏动力和热情。
三、面临的机遇
随着国家对宝兴恢复重建的支持和投入以及宝兴灾后恢复重建的启动,宝兴县科技工作迎来了新的机遇,一、省、市、县的高度重视。省第十次党代会指出,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是强国兴省的必由之路,要充分发挥四川的科教资源优势,走创新驱动之路,建设创新型四川,对科技创新进行了全新战略定位。县委、县政府提出科学重建的理念,突出宝兴本土特色,以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为引领,以产业重建为重点,走出一条科学发展、致富奔康的宝兴新路。二是政策机遇。随着国家、省、市对我县灾区恢复重建的重视和支持,国家不断为宝兴发展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宝兴县科技工作将紧紧围绕我县产业重建规划,结合宝兴发展实际,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和倾斜,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对县域经济的推动作用。三是项目机遇。为推动宝兴产业重建和发展,省、市科技部门都加大了对宝兴的扶持力度,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宝兴科技局将整合全县高新科技企业、道地药材、特色农业、有机种植等优势产业,积极对接,力争将上级各类项目“争取好、落实好”。
四、下一步科技工作建议与对策
2013年,宝兴县科技局明确坚持了“支持特色产业、引导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主导产业”的工作思路,突出特色产业推动科学重建,把产业恢复发展与优化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一产做有机、二产做绿色、三产做生态”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以有机产业园区和特色有机农产品培育为重点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以产业重建为契机,以创建国家级科技进步先进县为重点,找准工作着力点和突破口。
(一)全面开展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创建活动
按照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绿色低碳的原则,结合宝兴县灾后重建“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的要求,以灾后科学重建为契机,广泛宣传、全面动员,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科技进步先进县创建活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驱动对我县灾后重建的服务、促进作用,以科技创新战略驱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为实现同步小康目标奠定基础。
(二)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围绕我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和工业主导产业,着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导企业成为产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充分发挥宝兴特色优势产业,按照原产优先、强化引种、加强培育的要求,在道地川牛膝规模化种植,高山有机茶叶认证,重楼、厚朴、白术等川产道地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研究与产业化示范等方面下功夫,积极引进高山有机菊花栽培与推广,绿壳鸡林下养殖,林麝养殖,着力培育夹金雪菊、海鑫有机茶等特色品牌,加强紫色马铃薯良种繁育与推广,高山牦牛良种选育,雅鱼良种培育与规模化养殖等特色产业,加强道地药材和特色农业新品种选育,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切实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企业和群众增收的主要推动力。
(三)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结合灾后重建产业规划和宝兴优势,优选一批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规模优势和发展潜力的骨干企业予以重点扶持,探索建立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的“政产学研用联合”合作机制。深化与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省农科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充分发挥中药材专家大院作用,打造一支稳定、及时、高效的专家、教授队伍,重点开展特色农业、高新技术、环保节能等知识产权保护、应用,深化“政产学研用联合”的宝兴模式。
(四)加强项目“储备、申报、实施”工作
按照“实施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以灾后重建项目实施为载体推动全县科技创新。一是民生科技创新计划。推进卫生、教育、文化、旅游、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科普宣传和科技创新。二是企业科技创新专项计划,积极申报和实施国家、省、市科技项目。
(五)加强科技投入与人才引留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科技创新投资、融资体制,在财政科技投入资金中设立县级科技计划项目、校县科技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科技示范工程、知识产权资助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专项资金。根据发展需要,探索有效的引人、育人、用人、留人的措施与办法,制定宝兴县加快科技创新驱动战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奖励办法,重点引进符合我县产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积极支持科技人才领办、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营造科技人才创新的良好环境,努力培育造就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