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描绘了好一派丰收景象。近年来我市粮食产量稳中有升,2023年我市粮食产量达36.6万吨,增长0.8%。要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粮食产能,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是关键,但目前存在农民种粮技术水平低、机械化使用率低、良种繁育推广和精细化水平低等问题。从科技助力农民种粮积极性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对种源关键核心技术、良种规模化高效繁育、病虫害绿色防控、粮油作物智能装备等关键技术研究,提高和改善粮食产量和耕种效益。依托四川农业大学“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实验室”等国省级重点实验室,开展“重穗型杂交稻优异基因资源发掘与育种创新利用”“四川坡耕地质量提升关键技术创建与应用”研究,对新品种选育、土壤肥力修复等领域进行技术攻关,着力突破技术瓶颈。开展“农作物害虫物理精准诱控新产品的研发与应用”等研究,以预防和控制粮食作物病虫害为目标开展技术攻关,提升科技抵御灾害支撑能力。
二是加大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大良种良机良法推广力度,开展如“杂交稻机械直播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等技术示范,推广节肥、节药、节能等种粮适用技术,着力打造丰收良田。依托省级“四川省智慧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资源优势,运用数字农业、智能农机等系列智能装备,建立田间地头智能监测、智慧管理系统,对苗情、病虫害、土壤信息等及时掌握、科学分析,助力农民从“经验种植”到“数字种植”的转型。支持地方粮食精深加工企业发展壮大,打造以粮食为主导的产业强镇,提升粮食产业链附加值,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是汇聚强农科技人才力量。加强与四川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科技人才交流,夯实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人才队伍。充分发挥“服务总站-服务中心-乡镇服务站”市县乡三级科技服务模式,组建种粮“四川农业大学专家+农科院所技术骨干”科技服务团、“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深入粮食主产区提供技术指导、专家培训,拓宽良种繁育推广模式,培育新时代专业种粮人,为粮食生产增效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助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